人物





「我沒有想過我會輸。克林頓、奧巴馬都沒有想過我會輸。」2017年9月,希拉裡 克林頓在推出自己的新書《發生瞭什麼》(What happened)時,首次談到瞭10個月前那場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競選。

2016年11月9日凌晨,美國紐約,希拉裡發表演講承認敗選後走下講臺。從此之後,她與總統寶座,徹底揮手告別。

大選失敗後,希拉裡補看瞭之前不可能有時間看的美劇,包括以自己的經歷為藍本的《傲骨賢妻》和《國務卿女士》。這些現實題材的美劇,串連著她過往的從政經歷。她比美國歷史上任何一任第一夫人,都做得更多 女參議員、女國務卿、女總統候選人 再也找不出第二位第一夫人,像她這樣,延續著如此長盛的政治生命力。

作為政治女性,她一路奮鬥的故事,足夠精彩,也足夠悲劇。而她自己借著新書出版,一再對外界強調,「這不是故事的結尾。」

文|王衍

編輯|張薇

發生瞭什麼

上任半年多,世界看著特朗普忙亂成一團。也許有人會忍不住問,現在坐在橢圓總統辦公室的,如果是希拉裡,情況也會是這樣嗎?

抱歉,歷史不能假設。但現實讓有些人不甘。

「我沒有想過我會輸。克林頓、奧巴馬都沒有想過我會輸。」2017年9月中旬,希拉裡在推出自己的新書《發生瞭什麼》(What happened)時,首次談到去年那場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競選,說到此處,她忍不住哽咽。



2017年9月12日,美國紐約,希拉裡 克林頓簽售自己的新書《發生瞭什麼》。

2016年11月8日夜晚,大選結果剛剛公佈後,那個一路氣宇軒昂的希拉裡不見蹤影,而全國超過6000多萬的支持者,有不少已經哭成一團。直到第二天她再次登臺,人們眼前看到的,又是那個成熟老練的女政客,以慣有的優雅和穩重,用40多分鐘演講,感謝所有人。

比起她的丈夫克林頓在1974年州競選失敗後,馬上情緒失控且不能見人的反應,這個兩度在全世界面前輸掉總統競選的女人(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希拉裡敗給瞭貝拉克 奧巴馬),表現得清醒而鎮定,她一路下臺,臉上帶著笑容,擁抱掛著眼淚的團隊成員和支持者們。

從政多年,她早已形成瞭對外強大的自我克制,「此刻我的工作是,對所有人保持微笑和強大,顯示美國人的生活在繼續,我們的國傢也會挺過去。」

現場安撫結束後,她讓高級團隊回到紐約佈魯克林的總部,安撫4000多名競選團隊工作人員。而自己和丈夫上車,準備回傢。

車門關閉的剎那,喧囂、哭聲、安慰,一切都被擋在外面。空氣終於有點恢復到像那天陰雨夜晚該有的樣子,冰冷、潮濕且凝重。車廂裡,丈夫克林頓坐在她旁邊,不斷地重復著從早上開始一直說的話,「我很為你感到驕傲。」以及「演講很棒,歷史會銘記它。」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她隻想快點到傢,換上舒服衣服,哦,還有,「也許再也不要接任何電話瞭。」

到傢之後的第一天,勞累而空虛,兩條寵物狗,跟著她在不同的房間裡轉來轉去,持續瞭好多天的選票推算結果,在她腦海裡還在像碼表一樣更新著。好多次,她打開電視,但又馬上關上抽油煙機推薦

直到晚飯後,1歲的小外孫的Facetime打過來,傢裡的情緒才輕快瞭些。那一晚,希拉裡早早地上瞭床,「一覺睡到瞭天亮」。

有人問過希拉裡:你是怎麼下床的?她沒有正面回答,但她承認好多次,自己隻是想把頭埋在枕頭裡,大聲尖叫。

在《發生瞭什麼》中她記述著,情緒隻主導瞭兩天時間。第三天,她就重新開啟社交,回復瞭N個電話、郵件、短信,並開始在Facebook上發消息。「我知道與世隔絕是不健康的方式,其實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朋友。」

而且她寫信並致電與她一起緊張準備瞭3年,跑遍全國拉選票的浩浩蕩蕩4000人競選團隊。

團隊成員繼續用她競選時的口號回復她:「女性的力量!」「強大而團結!」「恨特朗普!」最後不少人說,「請不要放棄!」

成千上萬的安慰信息從全國各地以各種方式湧過來。而女兒切爾西則勸導她要接受外界的幫助,而不是拒絕 不少人推薦在美國非常流行的精神用藥阿普唑倉(Xanax)和治療師。

考慮再三,希拉裡最終選擇瞭:跟著老師做「深呼吸」的瑜伽課;喝一些夏敦埃白葡萄酒(Chardonnay);去擁抱大自然。



2016年11月16日,美國華盛頓,希拉裡在兒童保護基金會活動上發表演講,這是她發表敗選演說後首次在公開場合演講。

冬天裡天寒地凍,克林頓在希拉裡最失意的此刻,牽著她的手,多少次在自傢不遠的植物園散心。哪怕是此刻,她的追問也未停止,「發生瞭什麼?」「為什麼我輸瞭?當初怎麼做會更好?現在美國會怎樣?」她曾一次次地踢路邊的標示牌。

可還沒找到答案,2017年就來瞭。1月,美國東海岸風雪交加,特朗普的正式就職儀式,一天天臨近。按照慣例,前總統夫婦會一起參加新總統的就職典禮,一起見證這個權力交接的歷史時刻。

這也將是她敗選後的對外首秀。參不參加,希拉裡糾結瞭好幾個星期。她給奧巴馬一傢、佈什傢族、卡特一傢 這些站在她這邊的前總統們挨個打電話,聽他們的意見。

因為,特朗普 這個紐約地產商,從來就沒有入過這位美國精英女性的眼 多年前當自己還是紐約參議員時,還受邀參加過他的二婚婚禮;2008年她和奧巴馬PK時,這個玉米絲發型、說話嗓子總是緊繃但總是口出狂言的商人,還說過她當美國總統最合適不過;2015年,特朗普宣佈競選總統,她和很多人一樣,都覺得是個笑話。



2016年10月9日,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第二輪,在華盛頓大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裡和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展開辯論。

可是回到現實中,所有人都看到 新聞畫面裡,希拉裡挽著克林頓,微笑列席。

但是她真實的心境是什麼樣呢?

「除瞭在這兒,我現在在哪兒都好。也許巴厘島?嗯,巴厘島挺好。」在司儀宣佈克林頓夫婦出場前,希拉裡正在後臺展開想象,並大口深呼吸。

「如果是我站在那兒,我會說什麼呢?」希拉裡在《發生瞭什麼》中寫,「一定是找很多更相稱的詞兒吧,反復練習成千上百遍,直到登臺的最後一刻,我的臺詞官才敲定最後的演講版本。我會描繪國傢重新團結,共享機會和繁榮的圖景。」



在美國國會大廈西側,唐納德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希拉裡 克林頓與丈夫比爾 克林頓出現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兩人面帶微笑,希拉裡更是一臉無恙地向公眾揮手。這是她敗選後的對外首秀。其實,關於到底參不參加,希拉裡糾結瞭好幾個星期。她還給奧巴馬一傢、佈什傢族、卡特一傢 這些站在她這邊的前總統們挨個打電話,聽他們意見。

精英的肥皂泡靜電機安裝

大選失敗後,希拉裡補看瞭之前不可能有時間看的美劇,這些都是平日裡克林頓在電視上保存下來的,包括以自己的經歷為藍本的《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和《國務卿女士》(Madam Secretary),還有時政題材的《警察世傢》(Blue Bloods)《海軍罪案調查處:洛杉磯》(NCIS: Los Angeles)。

這些現實題材的美劇,串連著她過往的從政經歷:

1998年,「萊溫斯基性醜聞」,對外她和丈夫始終站在一起;



1998年「萊溫斯基性醜聞」結束瞭克林頓的總統生涯,與此同時,也將作為第一夫人的希拉裡,在全世界面前推到瞭最尷尬而羞辱的境地。她曾經在傢裡把女兒切爾西帶到一邊,讓克林頓自己冷靜一下。最後,她選擇在公開場合,與丈夫站在一起。在後來希拉裡參與總統競選時,克林頓也對媒體說:「那時候她幫助瞭我,這一次也該是我幫助她。」

2000年,作為第一個參與政治選舉的第一夫人(第一夫人的職位在2001年結束),她成功當選為美國第一個紐約女性參議員,正式開啟瞭主動的從政生涯;

台中抽化糞池

2000年,希拉裡搬遷到紐約並當選美國參議院議員,成為第一位獲得公職的第一夫人和紐約州第一位女性參議員。她的競選策略和丈夫比爾 克林頓相似,即以滿足選民的實際物質利益為主要手段,同時更加偏重於健康、兒童、社區等婦女關心的話題。就任參議員以來,希拉裡一面維持自由派選民的支持,一面在爭奪中間派的選票上面頗費苦心,包括投票支持伊拉克戰爭。

2008年PK奧巴馬總統大選失敗,但被任命為國務卿,掌管美國外交大權,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2012年卸任,並在次年開始組建團隊,為下一輪總統競選進行最後奮力一搏。



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大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裡和對手奧巴馬在民主黨競選辯論賽上,相背而坐。最後令人吃驚的是,不被人看好的奧巴馬突出重圍,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並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不過,他當選後任命希拉裡為國務卿,掌管美國外交事務,從此希拉裡成為瞭美國第二位女國務卿,這為她熟悉美國政務,以及日後再次參加總統競選,增加瞭新的籌碼。

從入住白宮的90年代起,近30年,希拉裡的生活就被一群專業人員包圍著 管傢、助手、美發師、服裝師、公務員、軍官、律師、商人、政客、基金會、智庫、媒體、保安 一系列各行各業的人中龍鳳或行業頂尖人士。

臺詞官僅僅隻是為瞭競選而特聘的職位,而為瞭最後一次的角逐總統寶座,她更是專門從奧巴馬的團隊把能工巧匠們都挖過來。連奧巴馬夫婦也親自為她拉選票。



2015年4月,希拉裡正式對外宣佈開啟第二次總統競選。此時她和已經共事4年的奧巴馬,再次攜手在同一條船上。奧巴馬對希拉裡的建議是:不要隻是拼命工作,而是要聰明地工作。作為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不能在公開場合表達對希拉裡的支持,但是他的夫人米歇爾多次為希拉裡登臺拉選票。

從2008年輸給奧巴馬到她2012年結束國務卿,她在《發生瞭什麼》一書中說卸任時反復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競選。但當高級競選團隊拿著一堆競選數據和民意調查找到她,分析過後,大傢都隱約得出一個自信的結論 隻要這次好好把互聯網和數據競選這種技術性問題註意好,第一位女總統還會遠嗎?

20多年的從政經驗、曾經在多個歷史時刻和總統們共謀美國未來、熟混美國頂層政商圈和媒體,親身走訪過近200個國傢 在這些歷史資本和技術保障面前,她義無反顧,2013年開始投身到第二次總統競選當中。

3年準備競選的時間裡,如果不在天上飛,那希拉裡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6點鐘起床,有時多賴床幾分鐘。

查閱郵件,閱讀基督教致禮,用幾分鐘做當日計劃。

吃早餐(黑咖啡和大杯水必備),同時閱讀管傢做好的新聞簡報。

瑜伽或其他簡易健身運動。

專人化妝更衣。

開始工作(包括與團隊演講練習、參加各類活動和演說、接受媒體采訪、乘飛機全國出差等)。

不知道幾點結束工作。

就寢前給克林頓通一下電話。

相比丈夫克林頓「夜裡的貓頭鷹」,她把自己比做「早起的鳥兒」。盡管「夜裡的貓頭鷹」曾經提醒過她,「你可能會輸掉」。

而希拉裡自己也沒有排除這種可能。她在《發生瞭什麼》中說,如果會輸,那麼也可能是:「美國大眾的『克林頓疲倦癥』 自從90年代丈夫當選美國總統後,全傢的『克林頓』名號就不曾在大眾視野中消失過。」以及,「女性身份。」 畢竟這是在開創美國歷史上的從無到有。

可現實的復雜性,乃至歷史的潮流,都遠遠超出她的預料和把控。

希拉裡在9月的多個采訪中承認,競選失敗的主要責任,在於她自己,她出書的原因不僅是梳理和反思自己,更是致謝她的團隊。書中她說自己,「已經試著去從錯誤中學習,因為自己吸取的失敗教訓,決定著如何處理民主機制以及在未來如何保護它,也決定著民眾可以開始彌合分裂。」

而對錯誤的反思,甚至是對民主制度的警醒,是英國《經濟學人》認為的她新書最重要的價值。

「我知道這對很多人接受並不容易,尤其是從我這裡(接受)。」的確,大半年過去瞭,好多人都還沒緩過神來。在特朗普大女兒伊萬卡口中那個「太棒瞭」的首都華盛頓,民調顯示有超過90%的民眾,並不喜歡目前的美國總統。與其關心特朗普在幹什麼,很多人更願意看看新聞上說退休的奧巴馬在幹什麼。而一些小商品店裡的T恤上印著:「別灰心,4年很快就會過去」。

但這隻是美國東海岸發達城市的一瞥而已。盡管特朗普上臺後的民調支持率在一路下滑,但是那些中西部貧窮省份的特朗普粉絲們瘋狂而熱烈的支持,與冷淡的華盛頓,可謂冰火兩重天。

一場崩盤的合謀

包括希拉裡在內的很多人,把這次失敗的直接原因,歸咎於郵件門和FBI審查門等競選期間橫空飛來的醜聞油煙處理設備。然而真真正正打敗希拉裡的,是那些意外醜聞嗎?

其實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美國總統競選中,幾乎每個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都被媒體曝出或多或少的醜聞。可以說,纏身醜聞是政治人物必趟的渾水。

在希拉裡競選期間,郵件門、FBI調查門等醜聞,確實殺傷力不小。前者讓人驚嘆這位政客老手對制度的越界,後者則讓人徹底瞭然瞭她對權力的操縱。

而維基解密對她討好華爾街的演講內容的曝光,將希拉裡一路從中產階級努力奮鬥成最高權力競逐者的高大形象拉下來,降級為一個「虛偽的平民主義者」。

這正是因為從政經歷豐富,與整個精英階層太熟絡所發酵出的負面效果。人們一邊追蹤維基解密不斷扔出來的驚人「劇情」,一邊疑問著:從白宮,到最高法院、華爾街,再到聯邦調查局,最高權力機構中,還有誰不能被希拉裡搞定呢?

在不少普通民眾看來,如此精英的權力勾結,不僅反映出民主黨的腐敗,更直接挑戰瞭美國「限制總統權力」的民主制度。

上世紀70年代的尼克松和90年代的克林頓,正是因為政治醜聞和性醜聞而下臺。當年的主流媒體熱血沸騰地揮舞著第四權力,行使著輿論監督的職責;而現在,他們卻淪落為與準第一權力合謀。

進入21世紀,盡管很多伊拉克戰爭報道被「愛國主義」的口號綁架,但是隨後也有很多從業者,進行報道客觀性以及職業操守的反思。但像現在這樣,還未出競選結果,《新聞周刊》就已經整本印刷出希拉裡勝利的做法,恐怕會讓早年主流媒體的老主編們,直接從凳子上跳起來。

2016年10月,維基解密爆出希拉裡競選團隊與CNN、NBC、CBS等多達16個主流媒體之間曖昧的往來郵件。當時在喧囂的競選路上,整個競選大機器轟隆隆地向前開動,誰都沒法停下來。而且,錯誤越是被激烈的潮流裹挾著,就越會被扭曲得誇張。

在競選最尾聲的3場電視直播辯論中,來自CNN和ABC的兩位主持人徹底失去瞭公正。在特朗普發表攻擊希拉裡的言論時,ABC主持人不顧辯論流程,馬上打斷其發言,對其發問另一個來自網絡的問題,而CNN主持人則緊緊地控制著發言時間。

然而,精英們的肥皂泡不斷吹大,再吹大,卻沒有制造出他們僥幸期待的效果 最後雙方並沒有爆出精彩絢爛的煙花,反而是一場崩盤的空幻。隨著被包裝對象的選舉徹底告敗,在這個毀滅性的現實面前,共謀者也一起名譽掃地。

如今希拉裡用半年時間反思自己,那麼主流媒體們呢?

現在,在聚光燈面前,希拉裡面對著和自己熟絡的新聞主播們,講述著自己如何痛苦地撰寫完這本書 CNN、NBC、ABC,還有Stephen秀,沒有一個落下。



2017年2月16日,美國紐約,希拉裡和Vogue雜志美國版主編安娜 溫圖爾一起參加活動。

潮水已然變向

希拉裡的政壇高起點,起始於1990年代初。1993年,作為總統夫人,她陪同在丈夫克林頓身邊。那時希拉裡眼前的美國,剛剛打敗瞭蘇聯不久,成為主掌全球的霸主,一片星光璀璨。

民主黨中左力量在美國政壇翻身鋪開。她在克林頓身邊,看著賢能之士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為美國推動全球化出謀劃策。而每一次外出訪問,她則親眼見證著,美國式民主必勝的價值觀,在中東、亞洲、歐洲、非洲,一個又一個地區推廣開來,並生根發芽。同時,在她和丈夫身後跟隨的各大美國企業和財團,正浩浩蕩蕩地在全球建立其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商業巨頭。

相比歷史上帶領美國轉危為安的前任總統們,與其說是克林頓帶領美國前進,不如說是他幸運地搭上瞭歷史列車中興盛的一節車廂。

但對於希拉裡,這個起點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如果沒有第一夫人的光環,恐怕她沒有那麼順利(幾乎是全票通過)當選紐約第一位女性參議員,也許也沒有再後來2008年的總統競選。

當年輸給奧巴馬時,希拉裡說她哭瞭。互聯網、數據和選民,對手使用的競選殺手鐧,讓一路精英路線的她大開眼界。像很多人一樣,她認為這是奧巴馬聰明地利用技術優勢,偶然的勝利。

而美國金融危機、反恐失利、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衰落的時代大背景,希拉裡卻很少把它們和競選失敗相聯系。更何況,她當選國務卿之後,還在積極為保全美國的霸主地位,東奔西跑,鞠躬盡瘁。

上一次的總統競選,在精英的慣性面前,毫無從政經驗的特朗普確實像是個笑話,這讓更多人對希拉裡的所向披靡深信不疑。希拉裡強勢性的濃墨重彩,以及競選期間喧鬧鼎沸的狂熱,也厚厚地暫時性地蓋過瞭美國貧富差距拉大、中產階級萎縮等經濟衰退的事實。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經濟賬本,像滴在水裡的墨汁,把生活裡最露骨的不安全感,富有張力性地暈染開來。如此現實之中,誰能夠真正無視那些精英串通的黑暗面呢?

如果說,第一次希拉裡競選失敗,純屬偶然,那麼,第二次也是偶然嗎?

有一種解釋說,歷史的潮水已經悄然變向,隻是一些人還在刻舟求劍。希拉裡,正是那個人。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裡出席競選集會,希拉裡的丈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女兒切爾西亮相支持,Lady Gaga和喬恩 邦 喬維站臺助陣。這是競選的最高潮階段,團隊服裝師特意為希拉裡挑選瞭全身正紅色服裝,以渲染氣氛,並迎接最後的結果。

女人與政治

在希拉裡傢裡,掛著這樣一句話:做女人很難,你得像男人一樣思考,像淑女一樣行動,像馬一樣(不停地)工作。

如果要書寫一份希拉裡詳細的工作履歷的話,恐怕是一個非常費力、費時的活 基層社區服務、婦女權力運動、兒童權益保護、慈善活動、律師、第一夫人,這些積極上進的女性職業角色,她都做瞭。

她比美國歷史上任何一任第一夫人,都做得更多 女參議員、女國務卿、女總統候選人 再也找不出第二位第一夫人,像她這樣,延續著如此長盛的政治生命力,就連美國歷史上威望頗高的羅斯福夫人埃莉諾 羅斯福和肯尼迪夫人傑奎琳 肯尼迪都無法匹敵。

作為政治女性,她一路的奮鬥故事必然會被寫入歷史。不用說電視劇,未來以她的一生為題材的電影,也一定是導演們爭相搶拍的好故事。

現實中,她的身上集中瞭來自女性的兩極化反應 那些支持和喜歡她的女性,把她看作自己拼搏事業的偶像,毫無保留地支持她;而那些反對她的女性(在競選中,她失掉瞭很多白人女性的支持票),卻認為她太像男人,已經失掉瞭女性的本真,反而對她頗為反感。

在如今世界中,細數手握第一權力的女性,其實已經並不少。尤其是在歐洲,在很多人看來,女性從政是對男性主導下世界的修復和救贖。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成功連任4屆;英國首相特蕾莎(Theresa Mary),在英國退歐風波中,扛起危機的大旗。

而在拉美,前巴西女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2016年安度政治風波,智力女總統切萊特(Ver nica Michelle Bachelet Jeria)完成兩屆連任;在文化相對保守的亞洲,盡管政壇總是出亂子,但是也有前韓國總統樸槿惠、前泰國總理英拉、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甚至在男女最不平等的非洲,也已經有瞭第一位女總統,利比亞女總統艾倫(Ellen Johnson Sirleaf )。

沒有人明確地知道,「第二性」應該如何在「第一性」的世界裡合理地自處,追求何種意義上的平等,甚至領導兩者。更沒有人知道,女性從政壇退下來,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是繼續發揮公共影響力?還是回歸傢庭,看孩子做瑜伽?

在希拉裡宅在傢裡的日子,有不少女性給她寫信,安慰她學學做菜,過過做祖母的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但是這不是她的選擇。



2017年4月6日,美國紐約,希拉裡出席百老匯音樂劇《戰漆》(War Paint)首演。

特朗普正式上任沒幾天,在美國東部的紐約和芝加哥等大城市,發生瞭反對特朗普的婦女大遊行。希拉裡早就聽到消息,盡管她宅在傢裡,還是時不時地看電視新聞。如果看到特朗普發表一些她不認可的言論,她會馬上對著電視機大罵,「我在擔心著國傢。」

2017年3月8日婦女節,她參加瞭「國際女性論壇」活動,其間主持人問到她對於朝鮮問題和敘利亞問題的看法,她眼中馬上散發出精神抖擻的光芒,侃侃而談。

希拉裡已經70歲瞭。很明顯,也很殘酷的是 那輛裝著總統寶座的火車,已經從她面前徹底開走瞭。所有人都知道,她為登上這列火車,努力瞭將近8年,甚至是更長時間。也許她得站在原地,花點時間,先醒一醒。不過好在,她不打算隻是癱在原地。

借著台中通馬桶新書出版,她一再對外界強調,「這不是故事的結尾」。盡管已經對外公佈,不再參加總統選舉,但是在書的最後她說,「繼續出發」。



2017年5月2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希拉裡出席韋爾斯利學院的畢業典禮,希拉裡於1969年畢業於韋爾斯利學院。

(特別鳴謝:中國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
arrow
arrow

    ywqim46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